电影《曼克》(Mank)的剧情介绍如下:
背景设定: 故事发生在1940年代的洛杉矶,聚焦于好莱坞电影《夜曲》(The Great Gatsby)的剧本创作过程。
主角: 哈里·查宁(Hary "Harry" Channing),一位年迈、酗酒、濒临崩溃边缘的编剧。他曾是好莱坞鼎盛时期的大师,如今却名落孙山,被派去为著名导演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的新片《夜曲》撰写剧本。
核心冲突: 哈里在创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构思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与二十年前他为自己和已故的妻子伏拉基米尔(Vladimir)所写的剧本大纲惊人地相似。伏拉基米尔是一位才华横溢但性格古怪、最终自杀的俄国作家,哈里对她怀有深厚的爱恋和愧疚。
剧情发展:
1. 灵感与挣扎: 哈里在伏拉基米尔的灵柩前得到了一本她留下的笔记,这激发了他创作的最后火花。他开始回忆与伏拉基米尔的过去,以及他们共同经历的爱情、创作和生活。
2. 闪回与交织: 电影通过哈里的视角,不断在1940年代的剧本创作现场和二十年前哈里与伏拉基米尔的纽约生活之间切换。观众看到年轻的哈里和伏拉基米尔如何相遇、相爱,共同创作剧本,经历贫穷、激情、争吵,以及伏拉基米尔最终悲剧性的自杀。
3. 现实与虚构的界限: 随着哈里在《夜曲》剧本上的进展,他与年轻时的自己(或者说,与伏拉基米尔记忆中哈里的形象)以及与奥森·威尔斯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剧本创作的过程仿佛成为了哈里与过去、与伏拉基米尔进行对话和和解的方式。他试图在新的故事中弥补对过去的遗憾,并完成对亡妻未竟的创作。
4. 奥森·威尔斯的角色: 奥森·威尔斯在片中既是哈里的雇主,也是一个充满魅力但也极其自我中心的导演。他与哈里之间存在着亦师亦友、亦敌亦合作的关系。威尔斯对剧本的干预、他对哈里的影响,都成为了哈里内心挣扎的一部分。
高潮与结局:
电影的高潮部分发生在《夜曲》的试映会上。当电影片段(哈里创作的剧本内容)放映时,观众席上的奥森·威尔斯脸色变得苍白,最终离席而去。哈里意识到,他最终写出的故事,既是对过去的致敬和告别,也是他个人情感和创伤的最终宣泄。
电影的结局是开放式的,哈里最终完成了剧本,但他本人却陷入了更深的孤独和绝望中。他看着窗外,仿佛看到了伏拉基米尔的灵魂,最终独自一人,在黑暗中死去。影片以哈里写给伏拉基米尔的未寄出的信作为结尾,表达了无尽的思念和爱意。
《曼克》是一部关于创作、爱、失去、愧疚和记忆的电影。它通过交织现实与回忆的叙事手法,深刻探讨了艺术与人生的联系,以及一个天才作家在辉煌与落寞之间挣扎的人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