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三国演义》中“战宛城”一幕的剧情介绍:
背景:
在曹操基本平定了北方,统一了袁绍势力范围之后,他准备南下征讨刘表。然而,他留在了许都的次子曹昂、以及猛将夏侯惇、以及谋士谋士张绣(原为袁绍部将,后归顺曹操)的婶婶(即曹操的儿媳妇)都留在了宛城(今河南南阳市)。
起因:
曹操南下前,对留守的家人和将领颇为放心。但留守的将领们,特别是曹昂和张绣,与宛城城内的守将——谋士贾诩和猛将张绣之侄秦朗——关系紧张。曹操的使者去宛城时,贾诩和秦朗态度傲慢无礼,引起了曹昂的不满。加上贾诩曾劝阻张绣不要投降曹操,两人早有嫌隙。
经过:
- 冲突爆发: 曹操的使者返回许都后,向曹操报告了宛城将领的傲慢态度。曹操听后大怒,认为这是对曹氏家族的不敬,尤其是对自己儿子的不敬。
- 兴兵问罪: 曹操立即决定,亲率大军再次南下,直指宛城,以“清君侧”(清除身边奸臣)为名,惩罚贾诩、秦朗等人。
- 宛城内乱: 得知曹操大军杀来,张绣内心恐惧。他的母亲和谋士贾诩都劝他投降曹操,以避免战火。但张绣的部将们,如胡修、赵原等,认为曹操是来惩罚他们的,不如起兵反抗,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在部将的劝说下,张绣最终决定背叛曹操,联合贾诩发动兵变。
- 曹昂之死: 曹操大军尚未攻城,宛城内突然炮火轰鸣,城门大开。张绣率军冲出,袭击曹操的中军大营。当时,曹操的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一说为曹休,此处按常见版本为曹安民或曹休,但演义中曹昂是主要随行子侄)和猛将夏侯惇都在营中。夏侯惇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曹安民战死。曹昂为了保护父亲曹操,与数十骑兵冲出重围,但不幸在混战中被张绣的部将侯成所杀。(注:演义中有时将夏侯惇在此处描绘为也受重伤或被围,但更经典的情节是夏侯惇奋力杀出,曹安民战死,曹昂突围遇害。)
- 张绣投降与背叛: 在袭击曹操大营大获成功,曹昂、曹安民(或曹休)战死后,张绣一度有些后悔,想要亲自向曹操谢罪。但他的部将侯成、宋宪、魏续等人,因之前曾受曹操恩惠但后来被张绣猜忌而投靠张绣,他们劝说张绣不要投降,认为曹操“豺狼之人,难与共事”,并怂恿他趁机夺取曹操的辎重和人口。张绣听从了部将的建议,再次变卦,率领军队袭击曹操的营寨,抢夺辎重。
结局:
曹操在宛城遭到突然袭击,损失惨重。他本人也险些被俘(一说被秦朗射中肩膀),幸得长子曹丕和夏侯惇拼死保护才得以突围。这次事件被称为“宛城之败”或“战宛城”。
影响:
- 这次失败对曹操是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了子侄和猛将,也让他认识到收买人心的重要性,以及某些人的不可靠。
- 张绣的背叛让曹操对他彻底失望,也为日后曹操对汉献帝的废立以及与袁术的关系变化埋下伏笔。
- 贾诩在此事件中展现了其深远的谋略,通过离间计成功促使张绣反曹,虽然事后他试图解释,但曹操始终对他心存芥蒂。
“战宛城”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的情节,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以及政治斗争的残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