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崛起剧情介绍大全

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司马懿(公元179年-251年)波澜壮阔、充满权谋与隐忍的崛起之路。他的崛起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早年经历与崭露头角(东汉末年至曹魏初期)

  1. 出身与早期仕途:

    •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出身于士族世家——司马氏。他的高祖父司马懿是东汉初期的名儒,祖父司马防是当地名士,父亲司马防在汉末官至太尉。
    • 司马懿本人年轻时就以“聪颖、有奇才”著称,深受曹氏集团早期核心人物曹操的赏识。他不仅才智过人,而且为人谨慎、多谋略,能屈能伸。
    • 早期在东汉朝廷和曹操麾下任职,逐渐积累政治和军事经验。他参与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多次战役,如征讨乌桓等,表现出一定的军事才能。
  2. 应对“司马之乱”与忠诚考验:

    • 建安年间,曹操的异母弟弟曹植(子建)与其兄曹丕(子桓)争夺继承权,引发了所谓的“司马之乱”(或称“三曹之争”)。曹植才华横溢但行为不羁,曾受猜忌。
    • 司马懿在此期间,展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自保能力。他一方面明确表示支持曹丕,与曹植划清界限,避免了被卷入权力斗争旋涡;另一方面,他对曹丕的机敏和魄力有所洞察,为日后投靠曹丕埋下伏笔。这为他赢得了曹操的进一步信任,但也可能引起曹植等人的不满。
  3. 官至核心:

    • 随着曹操权势巩固,司马懿逐渐成为曹丕的心腹。他历任要职,如尚书、丞相仓曹属、黄门侍郎、督军粮御史等,逐渐进入权力中心。
    • 他参与了曹丕代汉建魏(曹魏成立)的谋划,并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巩固了与曹丕的关系。

第二阶段:曹丕、曹叡时期——巩固地位与初步掌权

  1. 曹丕时期:

    • 曹丕称帝后,司马懿继续担任重要职务,如尚书仆射、督军粮副护军等,地位稳固。他善于处理政务,深得曹丕信任。
  2. 曹叡(明帝)时期:关键转折点:

    • 托孤重臣: 曹叡英年早逝,临终前托孤于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四大辅臣,并明确指示他们“事我子孙,犹我事君”。这是司马懿地位的一个重大飞跃,成为曹魏政权的实际重要掌控者之一。
    • 平定辽东: 托孤后不久,辽东公孙渊叛乱。曹叡任命司马懿与曹真等人共同征讨。司马懿作为主要统帅,成功平定了辽东,斩杀了公孙渊。此战不仅展现了司马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也极大地提升了他的威望和声望,让他成为曹叡倚重的军事力量。
    • “四征”之一: 此后,司马懿被任命为“四征将军”之一,成为曹魏重要的军事统帅和战略家,负责北方边防和对外征伐。
    • 与曹真、陈群的关系: 在曹叡时期,司马懿虽然地位上升,但仍需与其他辅臣(尤其是曹真和以陈群为首的曹氏宗亲集团)分享权力,有时也会面临猜忌和制约。

第三阶段:高平陵之变——权倾朝野

  1. 曹叡去世与权力真空:

    • 曹叡去世后,继位的曹芳年幼,朝政大权完全落入曹爽和司马懿手中。曹爽是曹叡的妹夫,曹叡临终前也曾托孤,但他野心勃勃,独揽大权,排挤司马懿,只让他担任“太傅”,名义上是辅政重臣,实际上架空了他。
  2. 司马师的崛起与隐忍:

    • 司马懿被架空后,表面上韬光养晦,称病不问世事。实际上,他暗中培养势力,观察时局,等待时机。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即后来的晋宣帝和晋景帝)也在此期间逐渐成长并崭露头角,尤其是司马师,以果决、狠辣著称,成为司马懿集团的核心。
  3. “高平陵之变”(249年):

    • 导火索: 曹爽奉曹芳名义率军北征辽东毋丘俭(与司马懿有旧怨)。朝中空虚,司马懿认为这是夺回权力的绝佳时机。
    • 发动政变: 司马懿突然“起兵”,以“清君侧”(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为名,迅速控制了洛阳。他事先与忠于自己的将领密谋,兵不血刃地控制了京城。
    • 诛杀曹爽集团: 政变成功后,司马懿下令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包括其弟曹羲、曹训,以及重要将领李胜、朱铄等。只有曹爽的堂弟曹玄和曹诞因事先有准备而逃亡。
    • 独揽大权: 高平陵之变彻底扫除了曹氏集团在朝中的政治势力,司马懿及其家族(尤其是司马师)掌握了曹魏的最高权力。司马懿被加封为“晋王”,权势达到顶峰。

第四阶段:平定辽东与巩固统治——迈向晋朝

  1. 平定毋丘俭与文钦叛乱:

    • 高平陵之变后不久,辽东的毋丘俭起兵响应曹爽,并联合辽西的公孙渊。司马懿迅速调兵遣将,平定了这次叛乱。虽然主要战功归于其子司马师,但司马懿作为最高统帅和决策者,其战略部署和指挥仍然至关重要。同时,他利用文钦(曹爽旧部)的叛乱,进一步打击了残余的反对势力。
  2. 废黜曹芳,立曹髦:

    • 曹芳年幼且逐渐表现出对司马氏的不满。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利用曹芳试图联合殿中宿卫刺杀司马师的时机,以此为借口废黜了曹芳,另立曹髦为帝。这标志着司马氏对曹魏皇权的彻底掌控。
  3. 刺杀曹髦:

    • 不久后,曹髦试图亲自率禁军诛杀司马师,意图夺回权力。但在洛阳街头,曹髦被司马师麾下的军队所杀。司马师借此彻底清除了皇权最后的象征性抵抗。
  4. 立曹奂,司马氏篡位:

    • 曹髦死后,年幼的曹奂被立为帝。此时,司马懿虽然名义上是太傅,但实际上已经完全控制了整个国家。他继续辅佐幼主,权势如日中天。
    • 司马懿晚年,主要致力于巩固内部和对外战争,如多次与东吴交战。他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相继掌权,最终废黜曹奂,建立了晋朝(西晋),正式完成了篡位。

总结司马懿崛起的关键因素:

  • 才智过人: 足智多谋,善于审时度势,能屈能伸。
  • 隐忍功夫: 在曹氏集团内部斗争中,能韬光养晦,避免过早树敌。
  • 政治机遇: 抓住了曹丕、曹叡托孤等关键时机,逐步进入权力核心。
  • 军事才能: 平定辽东等战役展现了其战略和指挥能力。
  • 家族支持: 子孙(尤其是司马师)能力出众,成为他夺权的重要力量。
  • 果断狠辣: 在关键时刻,如高平陵之变,能够果断采取行动,清除障碍。
  • 曹魏内部矛盾: 曹氏宗室(尤其是曹爽)的专权和内部倾轧,为司马懿的崛起提供了可乘之机。

司马懿的崛起之路是一部充满权谋、斗争和生存智慧的史诗,他从一个受曹氏倚重的臣子,一步步发展到掌控曹魏朝政,最终为司马氏篡位铺平了道路,其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性,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