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厚古薄今”这个说法,通常不是指某部具体剧目的剧情介绍,而是一种对当前影视剧创作趋势的一种批评性或观察性总结。它指的是一种现象:当代影视剧在题材选择和内容呈现上,倾向于浓墨重彩地描绘古代历史、传奇故事、神话传说,而对近现代、当代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深入刻画则相对不足或较为单薄。
以下是对这种“厚古薄今”现象的详细解释:
“厚古”的表现:
- 古装剧泛滥: 大量影视剧以古代为背景,无论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江湖侠客,还是宫廷权谋、家国情怀,都构成了古装剧的主流。
- 历史题材受捧: 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改编和演绎层出不穷,有时甚至为了追求戏剧效果而过度虚构或简化历史。
- 神话传说、仙侠玄幻流行: 借助古代神话、传说或自行构建的仙侠世界,满足观众对奇幻、想象力的需求,这些题材往往更容易营造宏大叙事和视觉奇观。
- 对古代生活的描绘细致: 在服装、道具、场景、礼仪等方面,古装剧往往投入较多精力,力求还原(或刻意营造)古代氛围。
“薄今”的表现:
- 近现代题材稀少: 描绘民国、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初期等近现代重要历史时期的作品相对较少,即使有也常常带有较强的历史虚无主义色彩或娱乐化倾向。
- 当代现实题材单薄: 反映当前社会现实、职场生活、家庭变迁、城乡差异等当代题材,虽然也有创作,但往往缺乏深度和锐度,容易流于表面、模式化,或者处理得过于敏感、浅尝辄止。
- 现实主义精神不足: 对于社会矛盾、时代困境、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深入探讨和展现不够,更多是提供“爽感”或“治愈”的廉价的情感慰藉。
- 创新性不足: 相较于古装剧的想象力,对当代社会复杂性的挖掘和艺术表达方式上显得较为乏力。
产生“厚古薄今”现象的原因可能包括:
- 规避风险: 当代题材往往涉及更敏感的社会现实和政治议题,创作和审查风险相对较高。古代题材则有更大的自由度。
- 市场偏好: 古装剧、仙侠剧等往往拥有庞大的观众基础和稳定的商业模式,商业利益驱动了制作方的选择。
- 创作能力: 部分创作者可能对近现代历史和社会缺乏深入了解,或者缺乏驾驭复杂现实题材的能力和勇气。
- 审美疲劳与新鲜感: 长期沉浸在古代传奇中,部分观众可能寻求新的类型和体验,而现实题材的深度挖掘需要更强的叙事功力。
- “历史滤镜”的浪漫化: 古代历史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往往被赋予一种浪漫、神秘的色彩,更容易被艺术化地加工和传播。
总结来说,“影视剧厚古薄今”是对当前影视创作领域题材分布失衡的一种描述。它反映了市场、审查、创作能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现象,也引发了对影视作品是否应该更关注现实、反映时代、服务当代的讨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优秀的近现代或现实题材作品,但相较于古装剧的“厚重”,这部分作品确实显得“单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