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剧情介绍

《封神榜》(也常被称为《封神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通常认为是明代许仲琳所著(也有其他说法,但流传最广的版本与此相关)。它取材于中国神话传说和《圣经·旧约》中的“出埃及记”,并结合了元杂剧中的故事。

以下是《封神榜》的主要剧情介绍:

故事背景与起因:

  1. 天庭争斗: 在武王伐纣之前很久,天庭就因权力斗争而动荡不安。太师商容执法严明,触怒了掌管天庭的玉皇大帝,被贬下凡间。玉鼎真人和太乙真人为了给太师报仇,下凡寻找机缘。
  2. 阐截之争: 天庭分为两大派系——阐教(以元始天尊为首,代表正义)和截教(以通天教主为首,代表邪恶)。通天教主不满元始天尊的安排,认为阐教弟子得到的法力传承更多,于是下令截教众仙在碧游宫外的万仙阵中,与阐教弟子争夺法力。
  3. 女娲娘娘预言: 因纣王无道,残害忠良(如比干),糟蹋仙姬(如苏护之女苏妲己),女娲娘娘震怒,降下“红颜劫”,命千年狐狸精(即苏妲己)去迷惑纣王,以助周室灭商。

商朝的衰落与周朝的兴起:

  1. 纣王无道: 妲己入宫后,迷惑纣王,导致他更加残暴。妲己发明了各种酷刑(如炮烙、酷刑对付梅伯、雷震子等),滥杀忠臣,使得商朝的政治日益腐败,民不聊生。
  2. 西岐崛起: 周文王姬昌(武王之父)仁德爱民,深得百姓爱戴。他西迁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势力逐渐壮大。元始天尊将姜子牙(吕尚)点化,命他前往西岐辅佐姬昌,讨伐商纣。
  3. 姜子牙下山: 姜子牙在昆仑山学艺多年,奉师命下山。他经历了多次波折和考验(如渭水遇周文王),最终被文王拜为相国,开始为周朝的讨伐做准备。

阐教与截教的冲突(封神大战):

  1. 阐教下山: 元始天尊命令阐教十二金仙(如广成子、玉鼎真人、太乙真人、哪吒等)下山,协助姜子牙讨伐商纣,并收服有功之人,加以封神。
  2. 截教受挫: 通天教主虽下令下山,但截教弟子多自恃法力高强,轻视阐教,导致在一系列的战斗中(如万仙阵、钓鱼台之战等)屡遭失败,许多截教仙人与法宝被毁。
  3. 法宝与坐骑的归属: 书中详细描写了各种法宝(如乾坤塔、十二品莲台、七十二变等)和坐骑(如风火轮、白鹤、金砖等)在阐教与截教弟子之间的争夺,这些法宝的归属往往决定了战斗的胜负。
  4. 哪吒重生与成长: 哪吒是姜子牙的徒弟,因故杀死石矶娘娘的弟子,被削去肉身,后在太乙真人的帮助下莲花化身重生。哪吒的成长和战斗过程是小说中的重要部分,他勇猛善战,但也有些顽劣。

战争高潮与商朝灭亡:

  1. 大战关键人物: 姜子牙作为统帅,哪吒、杨戬、雷震子、韦护等弟子作为主力,与商纣王的众臣(如妲己、闻太师、雷震子之父殷破败、飞虎将军殷洪等)及众多魔道人物展开激战。
  2. 闻太师之死: 闻太师是商朝最后的支柱,他率领太师、少师、四将(殷破败、雷震子之父殷洪、龙吉公主、多宝道人)助纣为虐,最终在姜子牙的安排下,在绝龙岭被围困,虽然法力高强,但最终兵败身死,商朝的抵抗力量基本瓦解。
  3. 武王伐纣: 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周军兵强马壮,民心所向。周武王姬发最终率领大军,在牧野之战中一举击败商军(纣王自焚而死,妲己被斩首)。

封神与结局:

  1. 封神台: 战争结束后,元始天尊设立封神台,根据各人在战争中表现(助周为功,助纣为过),以及仙佛神魔的身份,决定他们的来世去向。有功者被封为神、仙、佛、圣,有罪者被打入轮回或受惩罚。
  2. 姜子牙封神: 姜子牙作为人间的首功之臣,负责执行封神任务。他根据元始天尊的旨意,为战争中死去的英雄和有功的仙凡进行册封。
  3. 最终结局: 周朝建立,成为新的天下主宰。姜子牙完成封神大业后,最终也选择了归隐。

核心主题:

  • 正义战胜邪恶: 周文王、姜子牙代表的仁义之师最终战胜了商纣王的无道统治。
  • 天命所归: 周的胜利被视为天命所向,是顺应天意的结果。
  • 因果报应: 个人的行为(善恶)最终会得到相应的报应,体现在封神过程中。
  • 道法自然与派系斗争: 阐截两教的冲突也反映了不同思想或修行方式之间的矛盾。

《封神榜》是一部融合了神话、传说、历史和宗教元素的长篇巨著,情节曲折,人物众多,想象力丰富,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