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33集的剧情主要围绕曹操袁与绍的官渡之战展开,具体情节如下:
背景:
曹操在经历北方多场战役后,势力逐渐稳固,但仍面临强大的对手——袁绍。袁绍拥有河北四州,兵多粮足,声势浩大,意图南下消灭曹操,统一北方。
本集主要情节:
- 袁绍谋士献策: 袁绍召集谋士商议南下攻曹大计。谋士田丰建议采取稳扎稳打、徐图进取的策略,不要急于冒进。但袁绍此时意气风发,认为田丰胆小,不听其言。
- 沮授劝谏: 另一位重要谋士沮授也劝阻袁绍,认为曹操虽强,但根基未稳,应先巩固自身,徐图良策。袁绍同样没有采纳,反而认为沮授心怀二意,将其软禁起来。
- 许攸反叛: 袁绍麾下重要将领许攸,因与谋士郭图不和,感觉被排挤,心生不满。在官渡前线,许攸观察到曹军营寨虽然庞大,但粮草似乎并不充足,认为有机可乘。
- 许攸献粮策: 许攸连夜逃到曹操军营,向曹操透露了袁绍军粮囤积的乌巢(位于官渡附近)的具体位置和守备情况。他建议曹操派精兵偷袭乌巢,烧毁袁绍的粮草,这是袁军的命脉所在。
- 曹操决策: 曹操对许攸的情报深信不疑(甚至说“若得此人,吾事济矣”),决定采纳其计。他派遣大将张郃、高览等率精锐部队,秘密夜袭乌巢。
- 乌巢被袭: 曹军行动迅速且隐蔽,出其不意地包围了乌巢,并放火烧了粮仓。袁绍军中得知乌巢被袭的消息,军心大乱。
- 袁绍应对: 袁绍惊怒之下,决定亲自率领大军,携带全部精锐,全力进攻曹操位于官渡的主营,希望能一举击溃曹操,为乌巢解围。部分谋士(如田丰)再次劝阻,指出此举可能分散兵力,且未必能成功,但袁绍执意而行。
- 官渡战况: 袁绍大军倾巢而出,向曹营发起猛烈进攻。曹操沉着应对,命张辽、许褚等将领在营外抵御袁军。此时,曹操采纳了荀攸的计策,故意示弱,撤回部分兵力,诱使袁军更加深入。
- 许褚刺杀: 在混战中,曹操麾下猛将许褚,为保护曹操,与袁绍麾下猛将张郃(或作文丑,不同版本有差异)发生激战。许褚赤裸着上身,手持双刀,勇不可当,最终斩杀了张郃(或文丑),极大地震慑了袁军。
- 乌巢失守: 与此同时,曹军主力在乌巢大获全胜,彻底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消息传回,袁军彻底崩溃。
- 袁绍败退: 乌巢粮尽,军心动摇。得知乌巢失守、张郃(或文丑)被杀、主力又被曹军击败的消息,袁绍军彻底溃不成军。袁绍本人也在混战中被流矢射中,幸得部将保护,狼狈逃回河北。
总结:
本集通过官渡之战的关键转折——乌巢被袭,展现了曹操的知人善任(得到许攸)、果断决策(采纳偷袭计策)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以弱示强诱敌深入)。同时,也突显了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听劝谏、用人不当(疏远田丰、沮授,重用郭图、审配等导致内耗)以及指挥上的失误。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