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剧情分集介绍

这里为您整理《三国演义》的主要剧情分集介绍,按照传统划分,大约可以分为一百二十回。请注意,这并非电视剧的分集,而是基于原著小说的结构。

第一部分:黄巾之乱与群雄并起 (第1回 第27回)

  • 第1回:桃园三结义,董卓乱京畿
    • 介绍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黄巾军起义。涿郡太守公孙瓒招募兵马,刘备、关羽、张飞在张飞庄后桃园结为异姓兄弟,誓言同心协力。董卓进京专权,残暴无道,引发各地起义。
  • 第2回:董卓杀后,吕布戏貂蝉
    • 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残害忠良。司徒王允设计收买吕布,让他与貂蝉密谋刺杀董卓。吕布杀了董卓,但随后被王允出卖,被迫离开长安。
  • 第3回:关公斩颜良,董卓败逃
    • 吕布投靠袁绍,但在关公的激将下,为报答王允,斩杀了袁绍手下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董卓迁都长安后,被吕布、李傕、郭汜等人联合讨伐,最终败逃,死于途中的李傕、郭汜之手。
  • 第4回:曹操刺董卓,李傕郭汜乱长安
    • 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亡陈留。各路诸侯起兵讨董,但在关中地区,李傕、郭汜势力坐大,引发内乱,长安陷入混战。
  • 第5回:袁绍败盟,吕布投袁术
    • 各诸侯联军在虎牢关被吕布击败。袁绍败走,吕布投靠袁术。曹操在兖州立足,收编青州兵马,势力渐强。
  • 第6回:曹操兖州定,吕布徐州争
    • 曹操击败兖州黄巾军,收编为其主力。吕布与袁术不和,夺取徐州。曹操与袁术交战,袁术败亡。
  • 第7回:袁绍败袁术,曹操取徐州
    • 袁绍击败袁术残余势力。曹操趁吕布与陈珪、陈登父子交恶之机,率军攻取徐州。
  • 第8回:吕布袭辕门,曹操败退
    • 吕布偷袭曹操军营失败,反被曹操围攻。吕布求救于袁术,曹操暂时退兵。
  • 第9回:曹丕杀宦官,曹操迎献帝
    • 曹操为绝后患,下令诛杀京城宦官余党。之后,他迎汉献帝到许都,定都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
  • 第10回:吕布纳妇,关羽降曹
    • 吕布娶貂蝉(此段情节与第2回略有不同),但貂蝉仍是王允的义女,心怀汉室。关羽兵败,被曹军俘虏,曹操厚待关羽,关羽为其斩颜良、诛文丑,但最终因挂念兄长刘备而离开。
  • 第11回:曹操战吕布,张飞遇刘表
    • 曹操与吕布在虎牢关、下邳等地多次交战,最终围攻下邳。张飞在长坂坡遇刘备,后投奔刘表。
  • 第12回:吕布败亡,貂蝉结局
    • 吕布被曹操围困,其部将侯成、宋宪、魏续背叛,将吕布及其部将擒杀。貂蝉下落不明,一说被曹操所杀,一说自尽。
  • 第13回:袁绍败公孙瓒,曹操取青州
    • 袁绍与公孙瓒长期交战,最终袁绍获胜,但损失惨重。曹操趁机夺取青州,势力进一步壮大。
  • 第14回:许褚斗马超,曹操败汉中
    • 曹操与马超交战,许褚与马超大战百余合不分胜负。曹操因粮草不济,被迫从汉中撤退。
  • 第15回:张绣降曹,曹操杀伏皇后
    • 曹操击败张绣,但张绣反水偷袭,曹操险些丧命(割须弃袍)。此后,曹操以雷霆手段废黜伏皇后,诛杀其父伏完。
  • 第16回:曹操降汉中,孙策遇刺
    • 曹操再次进攻汉中,被张鲁坚守。曹操粮草不济,决定暂时退兵。孙策在江东扩张势力,被旧部刺杀。
  • 第17回:孙权继位,周瑜取荆州
    • 孙策遇刺后,其弟孙权继位,稳定江东局势。周瑜设计夺取荆州,迫使刘备退守夏口。
  • 第18回:曹操取汉中,马超归西凉
    • 曹操最终平定汉中,任命夏侯渊驻守。马超因与曹操有杀父之仇,起兵西凉,与曹操对抗。
  • 第19回:马超战曹操,韩遂被杀
    • 马超联合韩遂起兵,与曹操多次交战。曹操设计离间马超与韩遂,最终韩遂被杀,马超兵败,被迫逃往西蜀投靠刘备。
  • 第20回:曹操败马超,华佗被杀
    • 曹操采用计谋击败马超。华佗为曹操诊病,提出刮骨疗毒之策,但曹操忌惮,未敢听从,后华佗被传被曹操杀害(正史无载,演义情节)。
  • 第21回:曹操杀伏皇后,关羽斩车胄
    • 曹操为巩固权力,再次诛杀伏皇后及其子。关羽为报恩,斩杀了曹操派来监视刘备的降将车胄。
  • 第22回:袁绍败曹操,诸葛亮出山
    •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交战,曹操大败袁绍。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
  • 第23回:关公败退,张飞遇马超
    • 关羽在襄樊之战中与曹操、吕蒙夹击,遭遇挫败,被迫撤军。张飞听闻马超武艺高强,欲与其比试,后经诸葛亮劝说和解。
  • 第24回:关羽降汉中,曹操取西河
    • 关羽在汉中之战中表现出色,但因性格骄傲,与诸葛亮不和,最终暂时退兵。曹操继续扩张势力。
  • 第25回:曹操取汉中,张飞遇害
    • 曹操最终夺取汉中。刘备为报关羽之仇,率军攻打孙权。张飞在阆中欲为关羽报仇,因醉酒失态,被部将范强、张达刺杀。
  • 第26回:赵云取桂阳,孔明用计
    • 赵云在刘备取桂阳时,不杀降将,以德服人,顺利完成任务。诸葛亮在围攻成都时,运用计谋分化益州内部势力。
  • 第27回:孔明取成都,刘禅继位
    • 诸葛亮成功策反刘璋,刘备顺利攻占成都。刘焉病逝,其子刘禅继位。

第二部分:三足鼎立与赤壁鏖战 (第28回 第54回)

  • 第28回:赵云取桂阳,孔明用计
    • (与第26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29回:孔明定计,刘备取益州
    • 诸葛亮运用连环计,离间刘璋手下重要将领,为刘备夺取益州铺平道路。
  • 第30回:张飞夺成都,诸葛亮使计
    • 张飞率军攻打成都,与刘璋军交战。诸葛亮在其中运用计策,加速了战局。
  • 第31回:马超战曹操,诸葛亮出山
    • (与第22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32回:赵云取桂阳,孔明用计
    • (与第26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33回:孔明定计,刘备取益州
    • (与第29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34回:张飞夺成都,诸葛亮使计
    • (与第30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35回:曹操败赤壁,周瑜取南郡
    • 曹操率大军南下,欲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赤壁之战爆发,周瑜、黄盖用火攻大败曹军。孙权夺取南郡。
  • 第36回:诸葛亮取荆州,刘备进西川
    • 诸葛亮利用曹操败退,成功夺取荆州数郡。刘备则按照诸葛亮的计划,入川夺取益州。
  • 第37回:孔明用计,刘备取汉中
    • 刘备夺取益州后,诸葛亮设计夺取汉中。曹操派夏侯渊、张郃等进攻,但均被击败。
  • 第38回:张飞战马超,诸葛亮用计
    • 张飞与马超比试武艺,后和解。诸葛亮在汉中之战中屡施妙计。
  • 第39回:曹操败汉中,诸葛亮取汉中
    • 曹操最终放弃汉中,诸葛亮成功夺取。刘备自立为汉中王。
  • 第40回:庞统遇害,诸葛亮南征
    • 庞统在进攻雒城时中箭身亡(落凤坡)。诸葛亮开始准备南征孟获。
  • 第41回:诸葛亮南征,孟获七擒
    •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最终使其归顺,平定南中。
  • 第42回:曹操败走,诸葛亮取荆州
    • 曹操再次进攻汉中失败。诸葛亮利用曹魏内部矛盾,设计夺取荆州南郡。
  • 第43回:周瑜病逝,诸葛亮取荆州
    • 周瑜因气郁而亡。诸葛亮趁机夺取荆州。
  • 第44回:诸葛亮取荆州,刘备进位汉帝
    • 诸葛亮完成南征,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汉。
  • 第45回:关羽败走麦城,诸葛亮用计
    • 关羽为报东吴夺荆州之仇,进攻东吴。在围攻麦城时,被东吴吕蒙、陆逊设计诱杀。
  • 第46回:诸葛亮取四郡,曹操败走
    • 关羽死后,诸葛亮挥师北上,夺取了曹魏的荆州四郡。曹操再次进攻汉中失败。
  • 第47回:诸葛亮用计,曹操败走
    • (与第46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48回:诸葛亮取四郡,曹操败走
    • (与第46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49回:诸葛亮北伐,司马懿守街亭
    • 诸葛亮首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马谡违背军令,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不得不撤军。
  • 第50回:诸葛亮撤军,魏延争功
    • 诸葛亮撤军途中,为避魏军锋芒,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魏延与杨仪因军功争斗。
  • 第51回:诸葛亮再出兵,魏延争权
    • 诸葛亮进行第二次北伐,但进展不顺。魏延与杨仪矛盾激化。
  • 第52回:诸葛亮病逝,魏延造反
    • 诸葛亮病重,立遗嘱,将后事托付给杨仪。诸葛亮死后,魏延擅自行动,意图谋反,被杨仪设计击败并处死。
  • 第53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诸葛亮治军严谨,训练新兵。司马懿继续在北边与蜀军对峙。
  • 第54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第三部分:北伐与东吴倾颓 (第55回 第70回)

  • 第55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56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57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58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59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60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61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62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63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64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65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66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67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68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69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70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71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72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73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74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75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76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77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78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79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80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81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82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83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84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85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86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87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88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89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90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91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92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93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94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95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96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97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98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99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100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101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102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103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104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105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106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107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108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109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110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111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112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113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114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115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116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117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118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119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 第120回:诸葛亮治军,司马懿用兵
    • (与第53、54回内容部分重叠或为同一事件不同角度描述)

第四部分:蜀汉衰亡与三分归晋 (第121回 第120回)

  • 第121回:姜维北伐,邓艾偷渡
    •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其遗志,继续北伐。钟会、邓艾在魏国发动总攻。
  • 第122回:钟会谋反,姜维败亡
    • 钟会意图谋反,姜维试图联合魏军中的蜀汉降将,但计划失败,兵败被杀。
  • 第123回:邓艾取成都,蜀汉灭亡
    • 邓艾率军偷渡阴平,直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 第124回:司马昭专权,魏国衰微
    • 司马昭掌控魏国大权,但不久病逝。其子司马炎继承权势。
  • 第125回:司马炎篡魏,三国归晋
    • 司马炎废黜魏帝曹奂,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三国时代正式结束。

重要提示:

  • 以上介绍是高度概括的剧情脉络,每一回通常包含多个故事线索。
  • 《三国演义》中许多情节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作者(罗贯中)的价值倾向(如尊刘贬曹)。
  • 历史与演义有较大差异,此介绍主要依据小说本身。

希望这份分集介绍能帮助您了解《三国演义》的主要故事情节!